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 > 正文

城市老旧空间如何经巧妙改造重焕生机?汇聚设计师改造京城小微空间

城市老旧空间如何经巧妙改造重焕生机?7月18日,“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项目竣工总结大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召开。全市遴选出的8个小微空间试点项目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主导、高精尖智库引领、公众全面参与”的城市更新工作模式,经过近一年的设计、施工、建设,全部竣工交付居民使用,通过首批8个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改造促进了基层治理的提升,解决了一批群众家门口的急难愁盼问题。

启动:汇聚设计师改造京城小微空间

当前,北京城市发展进入“减量提质”和“存量更新”的新阶段,城市“边角地、畸零地、裸露荒弃地”等小微公共空间是城市风貌和品质提升的关键内容。

2019年,经报请市政府批准,北京市规自委会同市发改委、市城市管理委、北京建筑大学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开展了“小空间 大生活—百姓身边微空间改造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小空间大生活”)。

最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设计机构的多个设计团队提交了数百个设计方案,设计师们瞄准北京的小微空间,竞相推出定制版方案。该行动计划基于评选出的优秀设计方案,通过深化调研、对比研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遴选出项目实施方案,最终于2020年年底实现开工建设。经过7个多月的施工作业,目前首批8个试点项目已经全部竣工使用。

据了解,“小空间大生活”聚焦百姓身边需求和改造意愿强烈的“三角地”“边角地”“垃圾丢弃堆放地”“裸露荒弃地”等具有“消极空间”特征的小微公共空间,选取“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等8处典型空间作为试点项目,通过向全社会广泛征集设计方案,评选出一批优秀方案并组织实施,以期形成激活和重塑城市“消极空间”和“剩余空间”的示范案例。

设计:坚持一体化城市设计理念

项目汇集北京市和国内的多家优秀专业技术团队参与设计,在推进过程中,“一体化城市设计”为一大亮点。

试点项目专家之一、北建大副校长张大玉介绍,项目以社区中低效使用、拆除违法建设闲置未用、乱停乱占、垃圾堆放等“消极”公共空间作为改造目标,将其与社区视为一个整体,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功能整合,开展集约高效一体化设计,一定程度上可为居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规范化停放,电动车集中安全充电,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类投放,老人和孩子室外活动以及室内学习、娱乐、交流等提供多样化公共空间。

以藏身于胡同里的西城区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公共空间为例,这里的问题在老旧小区中相当具有代表性:昏暗的自行车棚内,滞留大批废旧车辆;道路边,老年代步车、电动自行车随意停放;单元楼门口,用于充电的私拉电线随处可见,安全隐患严重;小花园里,植物长势不佳,蚊蝇滋生……北建大师生组成的设计团队,见招拆超,一一破解:在小区门口塑造入口文化空间,增加快递柜、宣传栏等便民设施;设置智能垃圾回收驿站,以提升垃圾分类品牌效应;同时改造优化停车棚,清理“僵尸车辆”,增设双层车架,增加夜间照明和充电设施;小区花园也被修整一新,新建了健身步道和活动空间;低矮封闭的小平房摇身变为宽敞明亮的党建小屋,旁边还有儿童自习室。

海淀区花园路街道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设计方案以“牡丹园里寻牡丹”为主题。该项目设计团队通过梳理现状车辆和已有车位,在满足现状车辆停车需求的前提下,集中、高效布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区域,适度增加停车数量;将违法建设释放的空间,设计成满足老人、儿童休憩和活动的娱乐空间;将分散的、低效的绿地进行整合,在保留原有树木的前提下,进行场地景观设计。

成效:老百姓家门口迎来美好生活

经过一遍又一遍打磨设计方案之后,从2020年年底开始,位于城六区的8个试点项目先后动工,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竣工验收。

最终实施效果如何?由项目周边居民来“阅卷”。

西城区栅栏街道厂甸11号院内公共空间内,老少皆宜的“欢乐空间”让人眼前一亮:北侧紧邻院墙的老破旧车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敞亮通透的党群活动室、老年餐厅和学习空间;东侧的小空地上新添一处小型健身区,安装了智能健身设施,旁边还有阳光花房;自行车也不会无处安放,小区现有三处停放区,立体车架、充电桩等一应俱全。而一年前,这里还面临杂物随意堆砌、配套建筑大量闲置、非机动车无序停放、线缆横飞,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缺乏等诸多难题。

再看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民安小区内公共空间已被打造为“欢声笑语的院子”:设计团队因地制宜,在人防建筑屋顶开辟了一个活动平台,顺着无障碍通道来到二层,敞亮的公共露台出现在眼前,居民可以在这里享受阳光,也解决了小区住户无阳台的晾晒问题;从二层到一层,还有另一种玩法,可通过滑梯直接滑下来,也可走宽敞的台阶,这是设计师利用局部高差为小朋友们设计的趣味休闲空间;二层平台下方空间也被活用,这里设计了特色雕刻文化墙,展示胡同历史记忆,串联居民旧时光。

在海淀,花园路牡丹园北里1号楼南侧公共空间的转变,也让居民拍手叫好。

小区居民严复民回忆,过去这里是一处违章建筑,拆除后成了建筑垃圾的堆放场,又脏又乱,“没想到,短短3个月就变出了一座美丽的花园。”只见这花园里,太湖石、花花草草点缀其间,既有步道、凉亭、坐椅,也有小广场和儿童乐园。

患有心脏病的张大姐感叹,过去想出门,又怕出门,出门环境不好,走远些又行动不方便,“现在一出门就有一处家门口的花园,这花园就像是为我修的,党和政府真是想到做到我的心坎里了。”

抹平了坑洼,坡化了台阶,清除了垃圾,拆除了违章,整合了空间,搭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老年人和残疾人出行没有了障碍,享受到了温暖;孩子沐浴阳光,嬉笑玩耍,快乐成长;邻里和睦融洽,陶醉在大院的欢声笑语中;居民脸上露出了笑容,拾起了“乡愁”。

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精心改造,试点项目已成为环境品质佳、无障碍设施优、使用功能完善、历史文化厚重、居民文体活动丰富、公共艺术经典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示范案例。“小空间大生活”激发居民主人翁精神和爱家园、建家园的情怀,形成良好的积极互动和主动参与的氛围,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鼓励和督促街道成立了居民领航员组织、小区物管会,引导居民树立“居民事自己管,小区事大家管”的共建共治理念。

(北京商报记者杨月涵)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城市 老旧空间 京城 小微空间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