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3月首次承接市级行政权力后,北京城市副中心将再承接一批市级赋权。11月2日,北京城市副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内容。据悉,本次对副中心的市级赋权由“57+101”构成,包括对城市副中心赋权和对自贸区组团赋权两个部分。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表示:“本次赋权更加系统、内容更加丰富,对于加快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共行使市级行政权力108项
9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关于由部分重点功能区管理机构和区政府有关部门行使一批市级行政权力等事项的决定》,其中包括批准城市副中心行使的新一批市级行政权力,并自11月6日起执行。
相比于80%与项目落地直接相关的首批市级赋权事项,本次市级对副中心的赋权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基于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发展实际需求,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土地管理利用、建筑工程管理等重点领域,副中心管委会承接市级权力57项。
此外,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组团内,承接市级权力101项,主要包括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工程项目建设等。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大特点,就是下放权限、扩展改革自主权,这一轮的权限下放,就是结合副中心产业优势和功能定位,向自贸试验区赋权的第一次规模化尝试。”通州区“两区”办第一副主任林正航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由于部分赋权存在重合,因此,经过本次赋权,为城市副中心管委会新增市级行政权力78项,为通州区政府新增市级行政权力29项,综合两次赋权,副中心管委会共行使市级行政权力108项。
“从深度看,这次赋权是首批赋权的深化。”胡九龙介绍,如副中心发改局提出申请“年度投资计划办理”,有利于加强对社会投资的精准引导和指导,改善投资调控和规范管理,更有效地推动副中心建设投资任务落实到位;建管局经过这次申请赋权,可通过“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对北京市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组织评审”,可实现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监管,并在城市副中心广泛推动绿色建筑,助力绿色城市建设。
从广度看,本次赋权新增了产业发展环境类赋权,涉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进京就业审批、国内企业在境外开办企业(金融企业除外)备案、外国投资者在北京市特定区域内从事独资经营的娱乐场所经营活动审批等。
承接审批权+监管权
“承接市级赋权,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将随着城市副中心工作内容的丰富、工作重点的演进而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根本目的就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胡九龙表示,副中心在承接本次赋权中更加注意“权力链”的完整问题,既承接审批权,又承接监管权。
“在首批赋权时,我们更多是承担了审批和许可的工作,市里相关部门仍然承担了过程监督、行政处罚、行政检查等相当多的工作。这次赋权,我们严格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同步承接了一批监管职责。”胡九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之前的所有涉及到市级审批的项目,是需要区级初审、市级终审这两级审批。现在通过市区融合、联审联批的机制后,审批时限基本缩短了一半。”副中心管委会建管局副局长王文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王文超举例称,比如园林砍伐树木的审批,在第一批赋权后,两级审批要10个工作日,而在联审联批之后,法定程序就变成了5个工作日。遇到急难险重的项目,还会加速办理,提前介入,当天申报当天就能够批出来。
上一批赋权成效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市政府于2020年3月16日首次赋予副中心管委会市级行政权力。在一年多的努力下,30项市级赋权事项在副中心运行平稳,取得显著成效。
市级首批赋权从规划综合实施方案审批,到土地一级开发、土地拆迁征收,以及土地供应,再到项目建议书审批、投资项目核准,打通了项目落地的一系列关键环节,极大提升了行政办事效率。据测算,重点区域、重大项目手续办理时间压缩50%以上。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建安投资分别实现1027.7亿元和562.4亿元,总量全市双第一。
市级赋权也带动了一系列改革创新,有力充实了副中心管理体制,一大批高端要素和企业总部感受到副中心独特的政策吸引力和较强的办事能力,正在加速入驻。2020年,副中心新设亿元以上企业200户,新设市场主体1.9万户,注册资金增速居全市第一。
胡九龙表示,目前,副中心正就承接更大范围的市级赋权进行研究论证。未来赋权的初步考虑方向,主要包括聚焦建设中心城区功能疏解重要承载地,继续拓展和深化规划建设类市级赋权;聚焦培育巩固主导功能,大力争取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类市级赋权;同时,聚焦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积极争取人才培养引进方面的市级赋权。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晨婷)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