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又一次斩获了“全国主要城市第三名”。
市科技局近日披露,2019年广州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额94.12亿元,位居北京(355.5亿元)和上海(135.31亿元)之后,超排名第四的南京(53.34亿元)约40亿元。
没有技术成品的直观炫酷,没有产业收益的可观利润,基础研究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底”,却对于锚定城市未来竞争排位具有根本性影响。
根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单,广州全球排名从2018年第25位跃升至2020年第15位。
数据,揭示了广州近年将科技创新重心逐步向科学发现前端转移的布局策略。频频与广州科创相伴出现的字眼“策源”,也在实践中彰显了内涵——
一方面,以基础研究为代表的原始性创新,为全市科创提供了“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广州通过输出“最强大脑”的科技成果,为共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释放“源动力”。
结合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需,攻坚突破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领域,在一些前沿领域,努力从“并跑”走向“领跑”,广州挺进“无人区”。
双星闪耀,向源头更深处漫溯
其实,从研发投入总量来看,广州并没有绝对优势。
2019年,广州的研发投入总量(677.74亿元)位于全国第四,较北京(2233.6亿元)、上海(1524.6亿元)、深圳(1328.28亿元)均有超过600亿元以上的差距。
同时,广州的这项数据与身后的苏州(625.2亿元)、杭州(530.4亿元)差距并不算太大,稍有不慎研发投入总量的全国第四就将“易主”。
在研发投入细分项里,广州却又展现出了另一种面貌: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方面,广州不仅与身后的城市拉开了较大差距,而且相比自身有了长足进步。
2019年,广州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额是2015年(38.19亿元)的2.5倍,基础研究占R&D经费的比重达13.89%,较2015年提高3.84百分点。
基础研究占比表明了一个城市在原始性创新方面的投入比重。当年,广州这项数据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3%)、全省平均水平(4.58%),更是在全国位列第二。
从全国看,广州科创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仅次于高校院所云集的北京(15.92%),明显高于南京(11.47%)、合肥(11.3%)、上海(8.8%)、深圳(2.59%)等主要城市;
从国际看,广州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已臻世界发达地区水平,并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平均水平(15%—25%)差距逐年缩小。
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广州研发投入总量为何不具有突出优势。
相较于能够直接产出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投入、试验发展投入,基础研究投入在总规模上往往占比较低。换言之,在基础研究同领域里让不同城市相比较,广州的确是佼佼者;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环节之间比较,一般情况下前者的体量远小于后两者。
那么,广州是如何在基础研究领域里保持优势的?回答这个问题,先看一组数据: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1335.6亿元,其中高等学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722.2亿元、510.3亿元和50.8亿元。
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双星闪耀”,构成了基础研究领域的绝对主力。以盈利为主要取向的企业,在该领域发力较少,市场主体大显身手的环节,多集中在创新链下游。
因此,高校与科研院所数量多的地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往往更大。
据教育部、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情况,广州的高校数量(82所)同样位列全国第三,且与前两位的北京(93所)、武汉(83所)差距并不大。广州同时也驻扎了大量中科院系的华南分支机构。截至去年底,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19名。
“十三五”时期,广州95%以上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2019年,广州高等院校、政府属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市基础研究比重分别为66.6%、30.5%。
硬核指标,广州再创历史新高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最新一期发布的《关于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的通告》显示,广州共获得各类项目资助3107项,已达去年全年的94.6%(3188项,当年总量位居全国第三),立项数创同期历史新高。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