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城市 > 正文

广州输出“最强大脑”科技成果 硬核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相比于科技部其他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注重基础性、探索性的研究,超越了各类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向领域限制,也更加兼顾到西部偏远地区、二三线城市等等。”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PI、研究员刘兴国谈到。

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科学基金所资助的学科领域覆盖面最全、覆盖地域也更广、更具有普适性。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可被视作衡量一个地区基础研究水平、成色的硬核指标。

截至8月20日,广州地区4所高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跻身全国前20,占全省80%;中山大学获得立项数连续3年突破1000项,连续5年居全国高校第2位;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零的突破。

“基础研究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可持续的项目资助至关重要。中山大学搭上了广东省科技创新系列重大利好政策的‘快车’,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广东省、广州市的联合支持下,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中山大学副校长王雪华说。

2018年以来,广州以高校作为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基地,支持中山大学等15家高校开展科研项目3387项。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按人才资质,划分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

“这些奖项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资助体系。”刘兴国先后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他提到,“地方据此开展引导培育,有助于高校院所形成完备的人才梯队,打造原始性创新的人才方阵。”

与此同时,广州注重探索多元投入。五年内,广州以市财政经费投入1.2亿元为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超8.5亿元。截至目前,14家市校(院)联合共建单位(占全市申报单位14%)获国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910项,占全市30%。

“我们以源头创新和应用为导向,在全国首创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谈到,通过“市财政资金+自筹经费”形式,广州鼓励引导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医院结合自身学科发展需要,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前沿交叉学科方向多元投入力度。

科研重器,原始创新的底气

广州实验室临危受命,为打赢科技战“疫”立下了汗马功劳;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助力刻画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变历史……

原始性创新的不断突破,少不了基础研究的慷慨投入。近年来广州“2+2+N”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更是为全市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它们是广州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科研平台,堪称原始性创新的“重武器”:

包括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2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骨干,以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4家省实验室、十余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为基础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为打造科研重器,广州可谓是不计成本、无问功利地投入。2021年,广州科技部门在实验室及相关设施项目方面的建设经费预算为15.4亿元,占市科技部门本级基础研究经费预算的88.53%,该比重高于深圳(75.81%),远高于北京(2.68%)。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广州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打开了这道“总机关”。“如果说‘卡脖子’是针对技术转化环节,那么我们还要防止‘卡脑子’。”在刘兴国看来,广州的“大手笔”投入,是一种高屋建瓴的行动。

除了科研成果外,基础研究投入成效还在于高端人才的日渐攀升。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形容所从事的基础研究工作,是“做广州的事,操国家的心。”超越地域的边界,该省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与北大、清华、中科院等国内顶级智慧资源的联手,研究成果在大湾区转化落地。

“我们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全省重大需求,力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徐宗本认为,广州正在有重点、有梯度、有层次地布局基础与应用基础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促进基础研究系统的多样性和生态性,提升区域引领地位。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发轫于广州的原始性创新,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蓄势注能,在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征程上驱驰向前。(南方日报记者李鹏程)

免责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商业建议,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本站发布的图文一切为分享交流,传播正能量,此文不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最强大脑 科技成果 硬核指标 科研重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